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奇幻的超現實世界






瑞典藝術家 Linn Olofsdotter 的畫作讓我驚豔。她用色很沈穩卻又給我大膽華麗的感覺,有著完美的色彩搭配,創造出這些超現實的絢麗花朵。尤其是第3張Perfume Flowers這一幅,讓我有種嗜人香味的感覺。Linn 在走上插畫這條路之前嘗試運用許多不同的媒體進行創作。在她完成歐洲與美國的廣告及圖形設計學業後,她跟他的丈夫搬到巴西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並且為許多時尚、廣告以及平面媒體產業服務。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很眩的食品外包裝燈設計






[Anke Weiss]包裝的光
最近看報導看到了一位才華橫溢的荷蘭 阿姆斯特丹設計師 Anke Weiss。
Anke Weiss切合了時下Recycle的議題,他將一般普羅大眾消費者拆開產品包裝後,視為垃圾的產品外包裝賦予了新的生命,設計師透過傳統包裝個體的改變,藉由餅乾、果汁和肥皂的包裝等,而有了新的效果及用途,就是包裝盒上多了一個附加功能 -- 照明設備。
此系列包裝取名為The packaging lights
說實在的,這樣的一個產品真的很讓人驚艷,這是新的創意包裝,很特別又環保,且讓人愛不釋手!

DEADLINE post-it stop motion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有巧思的動畫

很有巧思的動畫,與大家做分享~^^

建築藝術大師-勒‧科比意 Le Corbusier








建築藝術大師-勒‧科比意
(Le Corbusier, 本名為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Gris,1887.10.6~1965.8.27)

科比意被喻為現代主義建築最有影響力的大師,是現代建築運動的先鋒,與美國的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德國的葛羅畢斯(Walter Gropius)、密斯.范德羅(Ludwuig Mies van der Rohe)並列為對現代建築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 柯比意生於瑞士,成年後大部份時間是居住在巴黎,並周遊世界許多國家。他是作家、思想家、畫家、雕刻家、建築師以及城市規劃師;他致力於研究如何改善都市居民的生活與城市的建築規劃, 其建築除歐洲外,於美國、俄羅斯及印度也可見蹤影。他是推動現代建築式樣的先驅者(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房屋與高樓大廈等) 。

科比意未曾受過正規學院派建築教育,卻能在當時建築界和美術界的新思潮影響下另闢蹊徑。在歐洲新藝術風格盛行之時,在瑞士家鄉的藝術學校學習繪畫與雕刻,當時的老師建議他改走建築之路。 1907年,20歲的科比意,展開了一段二個月的義大利之旅,這段旅程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極大影響。 1910 來到德國, 科比意為德國著名建築師 Peter Behrens 工作。而在柏林,科比意同時也遇見了創立現代設計發源地的包浩斯前後任校長兼設計前輩大師 Walter Groupis 及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在巴黎及柏林大師底下工作的經驗深深影響了科比意後來的專業生涯。 1911年又花了七個月時間到中歐、希臘,然後再次重遊義大利。年輕時的科比意,透過了大量閱讀、透過文字、持續旅行,來探索自己。之後,他在巴黎透過自修、旁聽、參訪的方式自學建築,未曾再進入學院教育中。

1918 年時,科比意遇見了藝術家 Amedee Ozenfant,兩人一拍即合,很快地成為合作伙伴,之後,兩人發起一個新的藝術運動,稱為「純粹主義(Purism,可將其類比對應到現在室內設計裝潢時會弄成沒有多餘裝飾,號稱極簡風的風格)」並發行了一本關於純粹主義運動的期刊。 而「科比意」這個名字由來便源自於這本闡揚純粹主義的期刊, 1920 年當第一本期刊發行時,科比意用了「Le Corbusier」這個筆名發表文章(此筆名來自於紀念他的外祖父) --- 不過當時也開始流行起藝術家用筆名或假名來從事活動(就像現在藝人幾乎都是用藝名意思相同)。
他曾提出 “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的著名宣言,並總結了“新建築的五項原則”。對他來說,住宅是原點,貫穿了一生創作的始終。柯比意的住宅理念和設計形式曆久彌新,對現代建築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科比意雖然以法國人的身分告別人世,但畢竟在其前半生(三十幾歲前)的歲月裡以瑞士人的身分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建築經典,並對往後的建築理論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因此瑞士政府將其肖像印於10塊法郎上,以向這位一代大師致敬。

雖然後人對於其建築主張有所批評:如過於單調無聊或是缺乏情感等 ... 不過以其在建築史上的成就與創新思維,也無疑地是位留名青史的大師級人物。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數位插畫設計師-Bram Vanhaeren






來自比利時的數位插畫/平面設計師 Bram Vanhaeren 5 歲會拿筆就開始發展他的繪畫才能。現年 18 歲的 Bram 擅長簡約插畫、文字藝術以及混合媒體創作。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影像藝術之父—白南准 Nam June Paik

Electronic Superhighway

這週看了一隻影片,要為大家介紹 全世界第一個video artist “影像藝術之父”白南准 Nam June Paik

白南准是全球聞名的藝術家,而20世紀60年代他被認為是激進分子,那時他將視頻藝術(以電視的形式)引入了表演藝術。他擁有音樂和哲學的學位,思惟敏捷且抱持著創新的精神,他將所有藝術的可能性都做了,從行為、觀念結合藝術去做裝置,在早期裡影像藝術是一種新的藝術震撼及思惟,因為他超越了過去所有的經驗。他同時在創作中反應當下,反應生存的時代,就如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Electronic Superhighway",他利用霓虹燈管構成美國地圖,在配合背後的螢幕牆做呈現,其實他所要傳達的訊息是,其實每一個州都是另外一個美國,美國不是一個單聲道的美國。


現今是數位革命的年代,已發展出多種類型創作,錄像、音像、網路、光碟等。這些皆稱之為「新媒體藝術」或「數位藝術」。而錄像藝術也是首當其衝在這波科技洪流裡,藝術家除了使用數位攝影機結合電腦合成、動畫創作影像;有些藝術家更是捨棄攝影機,直接透過數位設備諸如電腦運算與程式語言發展超越真實的數位影像作品。在藝術創作上「科技」因而有了更鮮活、更人性而深沈的意象。



另一隻白南准作品—

Charlotte Moorman plays the TV Cello (1984)


《TV Cello》是為數不多的獨特作品之一,此作品是由有機玻璃和三台正常工作的電視機等綜合材料構成的真正大提琴,可提供表演中的表演,因為在電視機無止境地循環播放另外一場表演的同時,該大提琴還可以用來進行演奏。 







阿餅老師課堂上作業的分享-國內的品牌介紹



法藍瓷 Franz Collection


品牌創辦人-陳立恆先生


他投身於傳統產業代工起家 近三十年,旗下的海暢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禮品代工商之一。

“從OEM、ODM,一路做到現在的OBM,認為『品牌』是企業最核心的價值,也是最該努力的方向。


陳立恆為什麼要選擇 瓷器做品牌?

因為瓷器(China)是中國最具代表的發明。

訴求口號 “China” is China 瓷器代表中華文化,也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


法藍瓷願景—

創新實惠

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成為禮品產業之卓越企業


法藍瓷強調中西文化的結合,藉由東方涵養與西方新藝術(Art Nouveau)的流暢線條和有機曲線與非對稱的裝飾風格,融合東西方典雅的文化氣質。 取材於大自然且訴求創新,更希望藉由這樣的一個禮品,傳達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情感與互動。


品牌努力目標—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品牌風格—

1. 獨特Unique

2. 親切Friendly

3. 時尚Fashionable

4. 人文Humanistic

5. 藝術Artistic


訴求設計除了創新還要貼近生活,人和物要有所互動

法藍瓷以這五大特色與其他品牌做區隔。



科技創新—

1.獨家配方及獨家製造流程

2.承繼法藍瓷藝術顧問—釉畫大師 孫超的釉下彩技術

3.倒角脫膜專利技術



法藍瓷為什麼會成功,我認為是陳立恆先生所稟持的「仁者無敵」的理念,

同時他更將法藍瓷投身文化創意產業這塊。為文產這塊付出很多。

而且中國瓷器,終於有了屬於台灣的品牌行銷於國際,這也是我們身為台灣人最值得欣喜的部份。


品牌的推廣部份也更不在話下,包括異業合作(近期與國際品牌浪凡合作瓷偶)、新品部份 有全省發表會的宣傳、行銷方面的活動促銷以及參展國內外大型展覽、還有每年的雕膜師到美國巡迴簽名推廣活動、各類國內外媒體報導、還有更服務重視於會員,不定期舉辦全省會員活動,也致力於公益活動,這些都是法藍瓷難人可貴的地方。

一個企業的永續經營更是品牌工程中最艱難的部份,而我們也看到了法藍瓷這個品牌正朝這個目標去經營。品牌讓法藍瓷成為了台灣人的驕傲!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Stone House

與各位分享我今天在網路上看到的一位建築師 昆特‧多明尼克

昆特‧多明尼克(Gunther Domenig)從1986年開始建造Stone House,建築預算詳列為無法估計,完工的房子看起來某程度還像工事進行中,讓人摸不著頭緒,梯形的空間層層疊架,像隨性堆放攀登而上,凝神品味之餘方可在其中看見綿延不盡的趣味。

此建築設計水平、垂直的空間線條讓人不致失衡,錯亂交疊變成一座真實的房子,而且這一蓋就蓋了22年,雖不致向高第蓋聖家堂的緩慢致敬,其建築之怪誕卻也不遑多讓。從平面圖來看,複雜的空間藝術像建築師的思路一樣詭異難辨。以大量的清水模、岩石、銅、玻璃作為建材的石屋,物料稱不上稀奇,卻都呼應著未經琢磨的自然,其多變的梯形、方形、三角形結構在歷經縝密的計算與疊架之後,看來失序、傾斜,卻與起伏的山丘地形達到緊密的平衡狀態。建物以旋轉的針尖方式鑿進地下兩層深,錯落的層間階梯往下越見狹窄,使得原始地形猶如座台般穩穩鑲嵌著如同鑽石的地面建物──以玻璃引進天然光、以大型金屬造景或吊飾折射光線,交錯著岩石的原貌。

昆特‧多明尼克將此概念延伸為火箭,因此整座房子從內往外觀想,像是被炸毀以至碎片四射形成的碎塊,但其外觀卻是靜止完整。有趣的是,中央的汲水柱勾勒出的拋物線方向,直指位於Feldkirchen的家族墓地,這意味著回到母親與土地的懷抱,也間接使石屋這個幾何空間成為歸鄉概念的最後證人。

從1959年到1977年間,昆特‧多明尼克不斷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一個抗拒資金挹注因此無所限制的建築,之後石屋於焉誕生,作為一個集體工作室、建築講堂的文藝復興大夢,建築本身反映了他掌握空間的自信與複雜。石屋猶如他的達文西密碼,觀來突梯冒險,也具戲劇張力,是一本難以理解的天書,卻耐人尋味。

我曾經聽過有人這麼形容如果大地是一座軀體,那麼文化就成為靈魂,而建築正是收納靈魂的容體。穿越一棟棟為記錄和保存文化而建造的建築,我們或許能多瞭解一些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期待宣示的精神。看昆特‧多明尼克的作品,我們會發現任何材料都可以好好做,就看是不是用心。期待我們台灣在建築上也能有這樣的一個好作品來震撼我們!